每隔240萬年,火星就會對我們的海洋深處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
地球和火星對深海的循環有隱藏的影響。
根據對深海地質記錄的新分析,兩顆行星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導致深海洋流的周期性變化,每240萬年重復一次。這一發現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和預測地球未來的氣候。
“我們驚訝地發現,在我們的深海沉積數據中發現了這240萬年的周期,”地球科學家阿德里安娜·杜特凱維奇(Adriana Dutkiewicz)說悉尼大學。“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解釋它們:它們與火星和地球繞太陽運行的相互作用的周期有關。
近年來,科學家們開始確定他們所謂的天文“大周期”。這是一個 240 萬年的模式,與軌道之間的對齊地球和火星。
在地球的地質記錄中,這種相互作用的直接證據很少,但我們發現,這個周期的高峰與地球上更高的太陽輻射以及更溫暖的氣候有關。這與人為無關氣候變化地球目前正在經歷。
我們知道,其他行星可以影響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路徑,在稱為米蘭科維奇循環這與冰河時代的興衰相吻合。然而,這些更為頻繁(雖然也與人為氣候變化無關),發生在數萬年中,它們主要是通過與木星和土星– 比相對笨拙的火星重得多的行星。
“太陽系中行星的重力場相互干擾,這種相互作用稱為共振,會改變行星的偏心率,這是衡量它們軌道接近圓形的程度,”地球物理學家迪特馬爾·穆勒(Dietmar Müller)解釋道悉尼大學。
米蘭科維奇周期是1976年確認當科學家發現它們被記錄在海底沉積物中時。
Dutkiewicz和她的團隊正在尋找一些不同的東西。他們試圖確定當氣候變暖時,海底的洋流是否會發生變化——它們會變得更活躍,還是會減慢速度。沉積物的斷裂意味著海底漩渦的更快,而穩定的沉積物堆積表明條件更平靜。
他們的分析基于世界各地的293個科學深海鉆孔,他們發現了過去7000萬年沉積物中387次斷裂的證據。在繪制這些斷裂隨時間變化的圖時,他們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集群——240萬年的周期與地球和火星的天文大周期相匹配。
此外,休息時間與已知的氣候變暖時期相吻合,包括著名的古新世-始新世熱最大值這發生在大約5600萬年前,當時地球的溫度上升了8攝氏度(14.4華氏度)。此事件歸因于許多不同的原因,包括地球軌道上的故障和路過的彗星,因此與火星的潛在聯系可能是一個促成因素。
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,因為模型(和觀測證據)表明,隨著全球變暖融化海冰,負責墨西哥灣流的環流系統可能會關閉。因此,科學家們認為氣候變暖會導致深海不那么活躍。
另一方面,大風暴變得更加頻繁在溫暖的氣候中,產生攪動沉積物的漩渦,可以延伸到海洋最深處的深海深處。這可能意味著海洋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一些。(人類還是不是不過,所以我們仍然應該嘗試做點什么。
“我們跨越6500萬年的深海數據表明,溫暖的海洋具有更旺盛的深層環流。Dutkiewicz說道.“即使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慢或完全停止,這也有可能使海洋不會停滯不前。
該團隊的研究已發表在自然通訊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