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破: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只有米粒那么大
科學家們周三表示他們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,這是一種比米粒還小的臨時心跳調節器,可以在溶解前通過光進行注射和控制。
雖然距離人體測試還有幾年時間,但無線起搏器被譽為一項“變革性突破”,可能會刺激其他醫學領域的進步。
全世界有數百萬人擁有永久性起搏器,它用電脈沖刺激心臟以確保心臟正常跳動。
新設備背后的美國領導的研究團隊表示,他們有動力幫助 1% 的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,這些兒童在手術后一周內需要臨時起搏器。
起搏器還可以幫助成年人在心臟手術中恢復時恢復正常的心跳。
目前,臨時起搏器需要手術將電極縫合到心肌上,電線連接到患者胸部的供電設備。
當不再需要起搏器時,醫生或護士會拔出電線,這有時會造成損壞。
尼爾·阿姆斯特朗,第一個走上去的人月亮,在 2012 年移除臨時起搏器后死于內出血。
但新開發的起搏器是無線的。它只有 1 毫米厚和 3.5 毫米長,可以裝進注射器的尖端。
它還被設計為在不再需要時溶解到體內,使患者免于侵入性手術。
重大飛躍
根據該雜志上描述該設備的一項研究,起搏器與佩戴在患者胸部的軟貼片配對自然界.
當貼片檢測到不規則的心跳時,它會自動閃爍燈光,告訴起搏器它應該刺激什么心跳。
起搏器由所謂的原電池提供動力,該電池使用體內的液體將化學能轉化為刺激心臟的電脈沖。
根據這項研究,到目前為止,起搏器在實驗室對小鼠、大鼠、豬、狗和人類心臟組織的測試中已經有效工作。
美國西北大學的高級研究作者約翰·羅杰斯 (John Rogers) 告訴法新社,他估計這種起搏器可以在兩到三年內在人體中進行測試。
他補充說,他的實驗室已經成立了一家初創公司來追求這一目標。
羅杰斯說,未來,底層技術還可以“創造獨特而強大的策略來應對人類健康方面的社會挑戰”。
芝加哥大學(University of Chicago)的實驗室也開發了光激活起搏器,但沒有參與最新的研究,他稱這是一次“重大的飛躍”。
“這種新的心臟起搏器是醫療技術的變革性突破,”他告訴法新社。
“這是臨時起搏和生物電子醫學的范式轉變,開辟了遠遠超出心臟病學的可能性——包括神經再生、傷口愈合和集成智能植入物。”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.
?法新社